党风廉政建设:坚决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发布者:王鹏发布时间:2024-03-28浏览次数:13

肖瑞宁

       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持续发力、纵深推进反腐败斗争作出战略部署,为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指明了方向。

  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经过全面从严治党的革命性锻造,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赢得了“两个历史主动”,开创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新境界。

  同时也要看到,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对新情况新动向有清醒认识,对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有清醒认识,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精准发力、持续发力,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反腐败斗争关系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是一场输不起也绝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我们党始终保持对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性、复杂性的高度警惕,在经过新时代十年坚持不懈的强力反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的情况下,坚持从实际出发,作出了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重大科学判断。

  ——“依然”,是时间上的判断,体现出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腐败问题本质上是权力的滥用,权力不论大小,一旦失去应有的监督和可靠的制约,就可能被滥用,执政党永远会面对与腐败的斗争。

  实践中,一些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和关键岗位上依然存在较高的腐败风险,比如金融、国企、能源、烟草、医药、基建工程和招投标等领域“前腐后继”的现象依然存在。这警示我们: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决不能对形势任务发生误判,必须永远吹冲锋号。

  ——“严峻”,是程度上的判断,说明了反腐败斗争面临的风险挑战。区域性腐败、塌方式腐败、系统性腐败等问题背后存在的严峻政治考验和潜存的重大风险挑战,充分反映了反腐败斗争的政治性、严峻性。

  实践中,传统领域、传统类型的腐败仍有发生,新型腐败、隐性腐败变异升级,呈现出手段上具有间接性、市场性、迷惑性,主体和对象上多元化与特定化并存,领域上行业性、地域性明显,标的形式上由简单转向复杂等特点。这警示我们:反腐败斗争决不能掉以轻心、应付了事,必须全力以赴、不断提升适应新情况新形势的能力。

  ——“复杂”,是结构上的判断,表达了反腐败斗争蕴含着诸多困难。腐败问题不是简单的类型问题,而是各种问题各种矛盾的交织融合体。

  实践中,行业性、系统性、地域性腐败问题、利用影响力谋私贪腐问题、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问题、基层“微腐败”问题等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四类问题”不容忽视。同时,政商关系不清和边界不清容易导致勾连腐败、权力制约监督不到位甚至缺失、别有用心之人极力“围猎”腐蚀、社会上对腐败行为存在一些错误认知等情况客观存在。此外,腐败问题与“四风”问题交织,呈现出风腐同源、由风及腐、风腐一体的特点。这警示我们:反腐败斗争依然任重道远,必须充分认清反腐败斗争的复杂性。

  当前,我们党处于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全面巩固”和“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并存的局面。党内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老问题反弹回潮的可能始终存在,稍有松懈就会死灰复燃,新的问题还在不断出现,“四大考验”“四种危险”长期存在,腐败存量尚未彻底清除,腐败增量仍在发生。

  我们必须坚持以“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的精神正风肃纪反腐,坚决防止“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坚决摒弃权宜之计、一时之举的思想,坚决克服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坚决防止转变风向、降调变调的错误期待,不断清除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不断清除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持之以恒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