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汉语诗歌批评的问题视野” 暨《21世纪现当代诗学鉴藏》主题论坛举行

发布者:占怡玉发布时间:2025-10-24浏览次数:10

1018日,“当代汉语诗歌批评的问题视野”暨《21世纪现当代诗学鉴藏》主题论坛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举行。会议由江汉大学期刊社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主办,江汉大学现当代诗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威海现代诗歌研究中心承办。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云南大学、山东大学、青岛大学、廊坊师范学院、宁波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江汉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当代汉语诗歌批评的问题视野”为主线,分为理论研讨、鉴藏研讨、案例研讨、青年论坛与学术总结等五个单元展开深入交流研讨。


  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周新顺在致辞中,对与会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山东大学威海现代诗歌研究中心的发展历程,对本次论坛的学术成果表示期待。江汉大学期刊社社长汪朝阳教授致辞时代表《江汉学术》主编李卫东教授对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与威海现代诗歌研究中心的积极筹备工作表示感谢,并介绍了江汉大学发展和“三刊两报”建设情况。江汉大学现当代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刘洁岷编审谈及现当代诗学的批评性,强调“当代汉语诗歌批评的问题视野”这一主题在数智化转型时代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与会专家代表北京大学教授姜涛表达了对“诗学共同体”的归宿感与珍惜,清华大学教授西渡对江汉大学期刊《江汉学术》的教育部诗学名栏二十年来的持续努力与成效表示感谢,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王泽龙阐述了当代诗歌批评在AI时代表现出的当下性、公众性与代际关怀等特征。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中文系主任亚思明教授主持开幕式。


西渡围绕“外部的消失与诗歌的危机”展开主题发言,针对当代诗歌中现实感缺失的问题,提出当下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浓度与碎片化程度较高,诗人应将内外求索相结合,以穿透碎片抵达真实的历史。

姜涛剖析了当代诗学论争的伦理、视野、思维方式等思想品质问题,提出诗歌批评的思想品质更多指向思维惯性,强调构建开放、动态的诗学共同体,推动诗歌写作的未来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冷霜解构诗人批评、职业批评与媒体批评等三种批评类型,认为三者在近十年间呈现出新变化,提出当前诗歌批评领域存在在总体社会文化中可见度降低、在非同类诗歌批评间建构有效对话的可能性低、创作端与阅读端间沟通意愿低等三重危机。

山东大学威海现代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诗学高等研究中心主任孙基林教授,阐释了中国诗学现代转化与当代诗歌批评问题,认为现代诗学应结合传统诗学中的抒情传统,推动理论的现代性转化,尤其是在叙事性和智性追求上的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瓒提出了五重介入女性诗歌的方式。一是重点考察性别视角中的现实关切,还原女性眼中的现实面貌;二是思考女性诗歌中女性意识在当代的拓展延伸情况;三是从美学与传统的角度感知特殊诗人案例,关注其在与现实碰触时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四是发现创作成绩突出的女诗人;五是对女性诗歌的批评更应注重挖掘与鼓励。

云南大学教授李海英以人文地理学与风景学为视角,梳理现当代诗歌中地与景、人与空间的关系变迁,强调21世纪的诗歌写作应重新思考人与地的关系,关注生态意识的变化,并通过诗歌表达对现实的内在感知,推动诗歌与现实的深度互动。

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研究员王东东提出未来诗学三个面向的构想:一是妥善处理80年代与90年代的诗学关系;二是提出有新意的诗学建构,并试图达成从语言向时代、从个人化诗学向共同体诗学、从过度的历史意识向当代意识等三重理论转向;三是主动完成对21世纪诗学的批评,进行有效的新文学史书写。

在会议为学术新人辟的“青年论坛”上,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博士生刘雅娴提出,现代化意识有两翼,即个体化意识与公共性意识。梳理新诗个体化意识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与公共性意识这一翼相比,新诗的个体化意识已趋饱和且带来了一系列后果。中央民族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夏至在发言中谈及“汉语性”资源的转化中新诗批评的可能性和探究汉语新诗中的视点漂移情境下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会议闭幕式上,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桃洲表示,面对AI时代的压力,诗学何为、诗人何为是值得深入思考的议题。他高度肯定创设逾20年的《江汉学术》“现当代诗学研究”名栏,以及其在数十个专题专辑基础上精粹的《21世纪现当代诗学鉴藏》的建构图景和学术品质。认为在现代诗学领域凝聚了一代代研究者,相关积累也发掘出一些具备潜力的研究方向,令人感受到诗学发展的动力。